乐鱼体育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0898-25874125
联系人:张生
电话:0898-25874125
传真:0898-25874125
手机:13823654125
邮箱:www.cswzmx@icloud.com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银行理财行业发展与展望分析:升级谋突破转型强优势

发布时间:2022-12-08 23:44:35 丨 浏览次数:

  2022 年,资管新规全面施行,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化,理财市场规模整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银行理财 规模增速放缓。经济下行背景下居民储蓄意愿提升,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有所放缓,截至 2022 年 6 月末,理财产 品存续规模为 29.15 万亿,相比年初小幅增长 0.51%。 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保本理财产品逐步退出市场,目前绝大部分理财产品已经实现净值化。2021 年作为 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之年,理财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阶段;2022 年作为资管新规过渡期正 式结束后的第一年,上半年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化,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截至 2022 年 6 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 27.72 万亿元,占比 95.09%,较去年同期增加 16.06 个百分点,较年初 增加 2.13 个百分点,提升速度明显放缓,理财产品净值化改造基本宣告完成。

  整体来看,理财市场规模变化本身存在季节性特征,因此 2022H2 的规模扩张速度或会有一定提升;长期来 看,银行理财的整体规模将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但净值化转型之下,市场规模波动可能会较以往更大,配置上 的风险偏好也会维持低位。2022 年为现金理财整改的最后一年,短期内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或将继续在调整中 下降,收益率也料将继续下行。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在投资范围和销售渠道上仍有特殊优势,在整改到位后 或迎来新一轮发展。

  居民财富不断积累,理财意识持续提升,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逐步提高,大资管行业的规模或迎来自然扩 张。近 25 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 9.73%的复合平均增速,截至 2021 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 47,412 元,居民财富累积上升。理财新规发布以来,投资准入门槛有所降低,理财投资者队伍逐步壮 大,理财投资者数量再创新高。居民财富累积叠加理财意识的提升拉动了投资需求上升,为大资管行业的持续 扩张奠定了基础。 预计未来 3-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维持每年 6%左右的同比增速,理财个人投资者数量预计维持每 年 25%左右的同比增速,这将会给理财带来每年 0.07-0.23 万亿的增量,也即给理财规模带来每年 0.3%左右的 同比增长。

  房住不炒常态化可能驱动居民资产配置进一步转移。“房住不炒”自 2016 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 出以来,已经连续 4 年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定调。2022 年 7 月 28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 次明确“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随着地产监管逐步收紧,房地产投 资完成额和商品销售额增速均明显下行,二手房价格指数出现趋势性下滑,住房资产作为居民投资资产的性价 比下降。根据中国社科院数据,截止 2019 年,中国居民资产中占比最大的资产项目为住房资产,达 232.46 万 亿元,占居民总资产的 40%,占比自 2000 年来呈明显下降趋势。中国居民资产配置未来或加速向金融资产倾斜, 居民资产在结构上的调整也会为资管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会。 预计未来 3-5 年居民住房资产配置占比下降至 35%,金融资产配置占比上升至 60%,若按居民总资产年同 比增长 12%预测,这将会给理财规模带来每年 1.50-2.30 万亿的增量,也即给理财规模带来每年 6%左右的同比 增长。

  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前,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市场上诞生了大量以银行理财和信托为代表的高收益“保本” 型产品。这类产品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限的存款,部分产品甚至能够超过同期股票市场的收益表现,而在风 险端又能够做到保本,高度契合我国居民长期以来低风险的财富配置偏好以及对收益率的需求,成为居民金融 资产配置的首选。资产管理业务行业迎来飞速增长,AUM 规模由 2014 年 49.51 万亿增长至 2017 年 109.35 万 亿。

  具体来看,受益于保本型产品规模的增长,银行理财和信托的规模增量最为显著,三年间 AUM 规模分别 增长了 14.52、12.27 万亿,业务规模始终占据资管市场主导地位,资管市场整体上呈现出以银行为核心、非银 机构百花齐放的良性竞争发展格局。公募基金三年间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同样来自低风险稳收益的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三年内由 2.1 万亿增长至 6.7 万亿,增量占到了整体公募基金增量规模的 60.91%。

  2018 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对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带来深远影响。除了在资管产品的准入门槛、投资标的集中度 等方面做了严格限制外,资管新规明确提出打破刚兑,要求银行理财等资管产品实施净值化管理,使得大量隐 性刚兑的“保本”型产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截至 2022 年 6 月末,银保监会监管体系下,非保本银行理财、信托资产和保险资金运用运用余额分别为 19.15 万亿元、21.11 万亿元和 24.71 万亿元,证监会监管体系下,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 募资管业务余额分别为 27.06 万亿元、19.97 万亿元、15.40 万亿元。2018-2021 年期间,银行理财、信托、基 金子公司、券商资管等四类直接受“资管新规”影响的子行业规模呈下降趋势,券商规模降幅甚至达到 50%。与 此同时,保险资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受“资管新规”冲击较小的子行业均取得高速增长,其中保险资管取 得了 47.04%的四年累计增幅,公募和私募增长幅度更是超 50%。但剔除通道业务和预期收益型产品,所有的资 管子行业在过去四年均取得了大幅增长。

  理财子公司将对公募基金的销售端和负债端带来挑战,公募基金要谋求差异化发展实现长期竞争力。2018 年 12 月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业务范围等进行了规范,这一办法的落地正式拉开了国 内理财子公司的序幕,截至 2022 年 10 月末,获批成立的理财子公司共有 30 家,理财公司募集金额占比超 50%。

  具体来说,首先,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将挤占公募基金的产品销售。公募基金长期以来在销售上倚重银 行渠道,2013 年起受银行理财扩张影响,银行代销在公募基金销售渠道中占比大幅下降,理财子公司成立后预 计公募基金销售结构面临进一步调整。同时,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存在大量委外合作,在理财子公司投资范围 放宽、公募基金税收优待受监管关注后银行委外意愿可能明显下降,增加公募基金的负债端收缩压力。监管政 策方面,尽管公募基金享有不受净资本管理约束的优势,但作用相对有限;新规放宽公募理财投资范围与销售 渠道,使二者职能趋同。

  从正面因素看,居民财富不断积累,理财意识持续提升,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逐步提高,且房住不炒常态 化可能驱动居民资产配置进一步转移,或驱动理财规模继续自然扩张。同时,养老第三支柱相关政策密集落地,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稳步发展料将为理财市场注入长期稳定的资金,使养老理财规模进一步扩容。截至 2022 年 11 月底,养老理财产品存续数量达到 49 只,规模已经达到 1000 亿。 从负面因素看,由于净值化产品的特征,一方面,未来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较以往更大,当资本市场震荡 加剧时,仍有可能出现“赎回潮”,理财市场规模波动随之增加。2022 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承压下行, 甚至不少 R2 级别(中低风险)的稳健型理财产品都出现了无法赎回情况。另一方面,理财公司同其他资管机构 间的竞争不断加剧,部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产品竞争力,这或将利好具有较强专业投 资能力的公募基金行业。银行理财想在大理财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需要继续适应全面净值化,从经营能力提 升、产品设计布局、服务模式更新等多角度发力。

  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成效显著,理财市场已呈现出以理财公司为主、银行机构为辅的格局。截至 2022 年 6 月末,全国共有 293 家银行机构和 25 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同比分别减少 12 家、增加 5 家。据《中 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 年上)》显示,大型银行存续产品 768 只,存续规模 1.08 万亿元,同比下降 72.47%;理财公司存续产品 11,771 只,存续规模 19.14 万亿元,同比增长 91.21%,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 65.66%。 2020 年以来,理财公司新发产品数量占比及募集金额占比呈持续上升态势。从存续规模来看,理财公司继续吸 纳银行机构理财存量,成为市场第一大机构类型,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成为行业主流,预计理财存续规模结构上银 行向理财公司转化的趋势还会持续。

  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对投研能力的要求较高,头部银行理财子公司更具优势,有望形成头部效应。中小 银行机构另辟蹊径,选择由运营向代销的业务转型。出于对人员团队、系统建设、专业程度等多维度因素的考 量,不具备单独成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更多选择通过代销业务继续参与理财市场,发挥自身在所属地的客 户资源、销售渠道等禀赋优势,通过产品代销遴选,打造特色化的理财产品供应体系,成为理财产品代销的重 要参与者。 2022 年上半年,理财公司产品由母行代销金额占比稳定在 87%以上,母行以外的代销机构数量持续上升。 其中,国有行理财公司非母行代销产品数量相对较少,更为依赖母行销售渠道;城商行理财公司和股份行理财 公司对非母行渠道拓展较为积极,被代销产品数量较多,渝农商理财、南银理财、杭银理财非母行被代销产品 占比均超 50%。2022 年上半年,有存续产品的 25 家理财公司均开拓了代销渠道,其中 3 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 品仅由母行代销,其余 22 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除母行代销外,还打通了其他银行的代销渠道。随着行业持续 出清,更多机构开始聚焦负债端,通过代销他行产品的方式发展理财业务,预计未来外部代销占比进一步提高。

  代销渠道拓展逐步成熟,理财公司布局下沉市场。从拓展代销银行类型看,股份行理财公司偏重拓展股份 行和城商行销售渠道,城商行理财公司偏重拓展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销售渠道。部分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在完 成大中银行渠道扩展之后,正迅速抢占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等中小银行的下沉市场。目前兴银理财代销机构 数一骑绝尘,达到 240 家,其中包括 42 家城商行和 172 家农村金融机构。

  银行理财公司的直销渠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显示,从发行机构情况来看, 2022 年 6 月,有存续产品的 25 家理财公司中,13 家理财公司开展了直销业务,上半年累计直销金额 0.15 万亿 元,直销金额较小。 在直销渠道建设方式上,多数理财公司已建立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但自建 APP 直销渠道的理财公司屈指 可数。已开业的 29 家理财公司中:23 家理财公司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其中信银理财、青银理财可以直接通过 公众号链接进行购买,建信理财、华夏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则在产品展示信息中附带二维码链接,客户可跳转至银行 APP 购买;15 家理财公司建立了专属网站;目前仅有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华夏理财、青银理财 4 家 理财公司自建了理财 APP。

  截至 2022 年 10 月 31 日,获批成立的理财子公司共有 30 家,其中已正式开业的有 29 家。在 29 家已开业 理财子公司中,有 4 家是中外合资企业,其余 25 家均为中方控股企业。2022 年 10 月 19 日,农业银行发布公 告,其全资子公司农银理财获准与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控股公司合作筹建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农银理财和法巴资 管出资比例将分别为 49%和 51%。这是继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之后,第五家国有行与外 资机构共同出资设立合资理财公司,也是继汇华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高盛工银理财之后 第五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

  外资布局中国市场或道阻且长,但未来值得期待,合资理财公司有望实现“1+1>

  2”,其相对于中资银行理 财公司的优势主要在于:

  其一,借助海外母行渠道优势。中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且 A 股在全球主要指数中的重要性也逐步提升, 中国资产对海外资金具有强大吸引力。鼓励外资资管机构在华布局,可以借助海外母行优势,吸引海外客户, 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满足其对中国市场的资产配置需求;并结合外资股东国际化投资机构的声誉以及中资股 东的高净值客户渠道,进行高端化布局。

  其二,发挥中外资管机构各自优势,达成优势互补,有助于权益类产品的发展。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 鼓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资金融机构入股银行理财子公司,有助于借鉴国际资管行业先进成熟的投资理念、经 营策略、激励机制和合规风控体系,填补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短板,促进我国银行系资管业务健康有序的发展; 同时也将有助于发挥外资资管机构在权益投资方面的优势,发行更多的权益类产品,推动理财子公司权益产品 的发展。对于海外机构而言,在我国金融市场中,银行理财在大资管行业规模居首,银行在渠道和资金方面具 有其他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理财业务是海外机构布局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重要一环;而中国本土财富及资管 市场竞争激烈,外资直接进入可能面临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水土不服”。

  其三,缓解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资本金压力。目前,国内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压力整体上较小,但是对 于非标投资占比较多的理财子和城商行筹建的理财子公司而言,未来将面临净资本考核压力的问题。由于中外 合资理财公司在股权关系及注册资本方面与银行理财子公司有所不同,外资资管公司出资比例均超 50%,外资 股东加入有助于补充银行理财子公司资本金,减轻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资本金压力。

  其四,助力资管行业对外开放。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速推进,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越来越多的外 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理财市场。中外合资理财子公司在跨境投资、权益投资、衍生品投资、量化投资等领域有 较大发展空间,可以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日益多样化的投资和财富管理需求,助力资管行业对外开放。

  未来理财市场将延续以理财公司为主、银行机构为辅的格局,理财公司的市场份额继续上升,银行理财业 务发展主体继续向理财公司转移。在此背景下,部分中小银行出于对人员团队、系统建设、专业程度等多维度 因素的考量,转变参与理财业务方式,不再发行理财产品,而是通过产品代销继续参与理财业务。同时,理财 公司发力拓展他行代销渠道,理财公司合作代销机构数量逐步上升,母行以外的代销机构数量持续上升并着力 布局下沉市场。预计未来理财公司外部代销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资管行业对外开放进程加快,中外合资理财公司或成趋势。已开业的合资公司正积极探索与中资 理财公司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受益于外资股东在全球市场扎实的投资经验和经营基础,为国内 资产管理市场带来先进的投资文化、市场机制、多元产品以及风控理念,既有助于完善资管领域的行业生态, 亦可为中外投资者带来更为丰富多元的产品和服务。

  固收类理财产品占据银行理财产品的绝对大多数,且其存续规模及占比呈上升趋势。与之相对的,随着投 资者风险偏好的下降,混合类产品占比呈下降趋势。截至 2022 年 6 月 31 日,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存续余额 为 27.35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22%,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 93.83%,较去年同期增加 5.65 个百分点;混 合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 1.72 万亿元,同比下降 41.97%,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 5.90%;权益类理财产品 存续余额 795 亿元,同比下降 5.69%,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 0.27%;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规模较 小,为 65 亿元。

  理财产品净值化程度较高,净值型产品占比不断上升,符合投资者偏好。作为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 的第一年,2022 年上半年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化,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截至 2022 年 6 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 27.72 万亿元,占比 95.09%,较年初增加 2.13 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 16.06 个百分点。这一趋势较好地契合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偏好。2022 年上半年,持有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 量占比始终维持在 99%以上水平,并持续呈现增长态势,投资者已逐步树立并适应“净值化”的理财观念。其 中,持有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最多,占比为 88.22%。

  理财产品净值化程度持续提高,绝大部分银行完成存量理财整改,基本实现全面净值化。截至 2022 年 10 月 31 日,理财市场存续产品 23,363 款中,有 21,700 款净值型产品,净值型产品占比达 90.94%。BOB分银行机构类 型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的净值型产品占比最大,达 96%以上,净值改造进度显著;而国 有商业银行的净值型产品占比仅为 26.33%,净值化转型进度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存续理财产品 的存量资产和规模较大,整改压力和难度较高,或需通过新发行非净值型产品以实现更好的资产衔接。

  由于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流动性较好的产品,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及存续规模持续增加。2022 年 上半年,开放式产品累计募集资金 45.79 万亿,占理财产品募集总金额的 95.56%,同比增加 1.66%;截至 2022 年 6 月末,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存续余额为 24.29 万亿,相较 2021 年年底增长 2.14%,占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 83.33%。 由于资管新规加强了对封闭式产品的期限管理,为顺应监管要求、减少净值波动引发的赎回压力,银行理 财持续拉长新发封闭式产品的平均期限。2022 年 6 月全市场新发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 443 天,去年同期加 权平均期限仅 281 天,同比增长 57.65%。此外,1 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余额占比持续上升,截至 2022 年 6 月末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 71.15%,较去年同期增长 23 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 8 个百分点,其中以期限为 1-2 年的产品居多。

  短期限理财产品发行量明显减少,理财产品期限逐步拉长,长期限理财产品占比逐步上升。产品期限方面, 截至 2022 年 10 月,新发理财产品中,期限在 3 个月(含)以内的比例下降,仅占 7.10%,较前一月末减少 0.77pct; 与之相对的,期限在 12 个月以上的新发理财产品数量占比整体上升,占比达 31.89%。

  2021 年 9 月 10 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结合国家养老或金融领域改 革试点区域,选择“四地四机构”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工作。2022 年 2 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养老理 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将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由“四地四机构”扩大到“十地十 机构”。从发行数量上看,养老理财产品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2 年平均发行数量相较于 2021 年同比上升 多达 9 倍。截至 2022 年 6 月 31 日,已有 27 只养老理财产品顺利发售,累计认购规模超 600 亿元,预计未来将 推出更多养老理财产品。

  从产品特征看,养老理财产品投向大多数为固收类,部分为权益类,与一般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养老理财 具有稳健性、长期性、普惠性等特点,业绩比较基准远远高于整体样本。同时,因养老理财子公司发布的绝大 多数为三年以上长期理财产品,产品期限长,收益率相对较高。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和产品体系的丰富,中长 久期高等级债券的边际需求可能有所增加,预计未来养老理财将成为个人养老金的核心配置产品之一。

  近年来,ESG 主题理财产品在“双碳”目标下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加入 ESG 投资阵营, 相关产品数量及规模不断上升。ESG 主题理财产品的推出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水平的重要手段,高度 契合“绿色金融”“双碳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政策。2022 年上半年,理财市场累计发行 ESG 主题 理财产品 43 只,合计募集资金超 200 亿元。截至 2022 年 10 月末,理财市场共发行 ESG 主题理财产品 84 只, 已达到 2021 年发行总量的七成。

  具体来看,ESG 主题理财产品相较于非 ESG 主题理财产品,投资起点较低,大多为 1 元起购。就产品类型而 言,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并优先投资于绿色环保产业,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回报的同时充分践行 ESG 可持续 发展投资理念。目前,ESG 理财规模占比仍然极低。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6 月末,全市场 ESG 理财存续数量 134 只,存续规模 1049 亿元,同比增长 1.44 倍。相对于超过 29 万亿的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而言, ESG 理财在我国还是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程度持续提高,除国有大行净值化程度仍较低,大部分银行已经完成了存量理财整改, 基本实现了全面净值化。预计未来一方面由于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银行理财存续产品类型中固定收益类占比 维持较高水平的小幅上涨态势,混合类理财产品占比持续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流动性较好 的产品,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及存续规模都呈上升趋势。同时为了顺应监管要求、减少净值波动带 来的赎回压力,机构端主动拉长新发封闭式产品的平均期限。在产品期限结构方面,长期限理财产品占比维持 上升趋势。 近年来,养老理财、ESG 主题理财等产品在国家战略政策支持下层出不群。布局创新主题产品,能够为机构 探索资产配置,拓展投研思路,形成差异化投资策略做出积极尝试,为机构内部构建相适应的风控模型提供经 验,预计未来创新产品将更多涌现。

  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尤其以债券类资产居多。从理财资产配置结构看,截至 2022 年 6 月 31日,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 31.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99%。理财产品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 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 21.58 万亿元、2.27 万亿元、1.02 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 67.84%、7.14%、3.21%。 理财产品配置债券类资产占比与 2021 年底相比小幅减少了 0.56 个百分点。“资产荒”之下机构对存款及拆放 同业类资产配置增多,存款占比显著增加 1.8 个百分点。 由于监管的限制,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占比将继续减少。截至 2022 年 6 月末,非标占总投资资产的 7.14%, 较去年同期减少 5.94 个百分点。2018 年资管新规对理财投资非标形成约束,资管新规规定“资管产品直接或间 接投资非标的,非标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管产品到期日或开放式资管的最近一次开放日”。由于较多非标 的期限安排无法达到监管期限匹配的要求,资管新规后银行加大了非标转标的力度,理财投资非标占比进一步 下降,2017 年底理财投资非标占比 16.22%,到 2021 年底理财投资非标占比仅为 8.40%。未来理财投资非标难 度可能进一步上升。地产、城投等非标融资渠道受限,优质非标供给减少;机构面临高收益“资产荒”,优质 非标收益率下降。

  从配置债券类别来看,理财投资利率债占比稳中有降,信用债占比波动上升。截至 2022 年 6 月末,利率债 投资余额 1.65 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 5.19%,低于 2021 年底的 5.81%;信用债投资余额 15.29 万亿元,占总 投资资产的 48.07%。理财债券配置向信用债倾斜反映了理财以票息为主的配置策略,在负债端成本压力较大的 情况下,理财更偏好票息收益较高的信用债而非利率债。 相比于市场,银行理财产品配置的信用债信用等级更高,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偏好较低,对高评级信用债的 持仓占比持续提升。从评级来看,截至 2022 年 6 月末,理财产品持有 AA+及以上信用债规模达 13.01 万亿元, 占持有信用债总规模的 85.09%,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 1.54 个百分点。预计银行理财产品对信用债的需求变化会 更多的反映在高等级信用债品种上。

  在固收类资产绝对收益率水平整体走低的大背景下,理财将逐步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的比例,理财权益配 置占比仍有提升空间。2019 年是理财子成立元年,理财子产品可直接投资股票,随着理财子成立数量增加,其 管理的资管产品将引导更多资金流入权益市场。短期内,理财产品配置权益仍然较为谨慎,2021 年以来理财子 增加的权益类资产投资包含较多优先股资产,并以成本计价,本质上仍是“固收”投资思路,BOB而真正布局二级 市场股票的比例不高。 现阶段将以“固收+”、委外方式为主,FOF 型理财产品是理财短期内布局权益市场的重要方式。由于理财 子公司的权益投资能力在短期内很难弥补,因此其在权益投资方面或采取委外和投顾的方式,寻求与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券商资管等机构合作,以弥补其在投研和风控能力方面的欠缺。此外,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大 背景下,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无法避免,再加上理财产品收益全面下行,投资者迫切需要波动较小、收益稳健 的理财产品,而 FOF 类产品恰好能满足低风险偏好的客户的需求,因此,近年来 FOF 类理财的发行数量及募集 规模都大致呈现向好趋势,理财资金会更加青睐于通过低风险属性的公募 FOF 形式入市,弥补投研能力短板, 留住客户。

  截至 2021 年末,银行理财发行的 FOF 类产品募集规模为 1,536 亿,占理财产品总募集规模的 0.53%,银行 理财市场共发行 FOF 类产品 221 款,发行数量占比达到了历史最高值,为 0.22%。未来,随着银行净值化转型接近尾声,理财产品全面完成净值化转型,FOF 类理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FOF 型理财产品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实 现了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中长期看,理财在资产配置上将逐步提高固收类、混合类理财产品中权益资产配置 比例,将投资方式逐步从委外向直接投资过渡,提升理财产品的长期收益水平。

  过去六年,银行理财投资债券占比大幅提升,近三年提升幅度趋缓,近半年略降,债券投资占比上升阶段 基本结束,预计未来上升至 70%左右,涨幅较小。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落地后,非标认定明显严格,非 标投资占比进一步下降,预计未来非标投资占比 10%左右。非标大幅压缩使得理财产品低波动高收益的资产配 置缺失,这对以债券投资能力见长的银行理财提出挑战。BOB相比于市场,银行理财产品配置的信用债信用等级更 高,预计银行理财产品对信用债的需求变化会更多的反映在高等级信用债品种上。 由于银行在资产端的配置仍以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固收类资产为主,债市波动将直接影响理财产品收益 表现。预计理财公司一方面通过增持存款或同业存单等固收类资产,稳定净值波动;另一方面,提高部分混合 类产品中权益类高风险资产,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各银行理财子目前积极布局权益类资产配置,通过提高权 益类资产配比增厚理财产品收益,同时银行理财子投研体系也将逐步完善、投资者教育程度程度也将稳步推进。

  理财投资者数量稳步增长,个人投资者规模庞大,是理财市场绝对主力。截至 2022 年 6 月末,持有理财产 品的投资者数量为 9145.40 万个,较年初增长 12.49%,同比增长 49%。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为 9061.68 万人, 占比 99.08%;机构投资者数量 83.72 万个,占比 0.92%。

  对于银行和理财子公司来说,投资者教育仍任重道远。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面对理财市场的全新变化, 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仍然没有从“保本保收益”向“买者自负”完全转变。个人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仍以保 守型和稳健型为主,其中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数量最多的仍为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 占比为 35.51%。与之相对应的,投资者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偏好主要集中在一级(低)和二级(中低)风险等 级上,且持有一级(低)风险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占比有所增长。截至 2022 年 6 月末,持有一级(低)风险和二 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占比合计超过 90%。 为控制理财赎回压力,理财机构应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在积极引导下,将净值波动较大的产品卖给风 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对于不同风险等级和资产类别的产品应对应不同的投资者,尤其是投资于波动较大的权益类资产的产品应销售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且对短期波动容忍较高的投资人,以减少市场短期剧烈波动带 来的大规模赎回,防止加剧理财产品净值波动。

  理财产品收益率直接影响银行负债端成本。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比高位再提升,负债端成本率持续下降。 截至 2022 年 6 月末,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 27.35 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 93.83%,较去 年同期增加 5.65 个百分点。混合类理财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其风险和收益均大于固收 类理财产品。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占比由 2019 年末的 21.59%下降至 2022 年 6 月末的 5.9%,占比大幅下 降。 自 2018 年以来,全市场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下行,短期波动加剧。银行理财规模考核的导向导致负债端成 本高企,在债券收益率难以满足的情况下,部分机构选择加大了波动较大的转债或者权益类资产配置,使得产 品净值波动变大。长期来看,理财端应该逐步降低固收类产品的负债端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经济增速处于低位且疫情反复短期经济回暖概率较低,为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巩固经济 回稳向上基础,央行未来还有继续降息的空间。降息将直接刺激各类债券价格上扬,在债券短期投资收益增加 的同时,债券的中长期投资收益率将进一步下降。而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以债券为主,随着债券长期 收益率的降低,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进一步降低,发行成本持续下降。 从产品结构看,预计未来 3-5 年理财产品结构仍以固收类理财产品为主,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占比会 有小幅回升,但因市场投资者偏好和机构资产配置更稳健的态势,占比回升幅度较为有限。

  2018 年 4 月资产新规出台以来,银保监会持续推动同类资管产品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产品发行、销售管理、 投资运作、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制度规则,监管框架日臻完善,对理财公司提出更高要求。2022 年以来,银行理 财将进入净值化运作新阶段,为尽可能确保清洁起步,监管在 2021 年对期限错配、池化运作、保本理财、不合 规回表等问题加强监管。一方面,加强对银行整改的窗口指导,如严格摊余成本法的使用要求、管控未设立理 财公司的银行新增理财业务等,另一方面,督促机构排查整改,严厉处罚违法违规展业行为,并加强对影子银 行及交叉金融业务的检查力度。现行监管规则主要围绕以下三个维度展开,预计未来将在此框架基础上继续完 善:

  其一,整体管理方面。先后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 明确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具体实施细则,并进一步压实资管新规公司制改革要求。

  其二,产品管理方面。发布《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通知》,明确理财产品执行 新金融工具准则;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理财产品销售行为;发布《关于规范现 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业务运作。同时对养老理财也出台了对应 的监管规定。

  其三,风险管理方面。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从净资本计算、风险资本 计算和净资本监管指标等方面一定程度上限制理财公司扩张速度;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 法》,督促理财公司完善流动性管理机制;发布《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成为理财公司内控建设的基 本原则。

  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生态的搭建驱动理财业务高增,同时理财子公司也通过零售获客、手续费收入贡献等方 面反哺财富管理业务。代销收入日益成为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中的“中流砥柱”,预计代理委托业务收入 占比进一步提高。代理委托业务中,代销理财和代销保险收入迎来高速增长期,而代理基金收入出现下滑。2022 年上半年,大部分上市银行代销理财手续费收入“异军突起”。上市银行依靠代销理财业务收入发力财富管理、 追求产品多元化配置的同时,理财公司也为扩大产品市场覆盖率,努力拓展代销渠道,两方通过理财产品实现 “共赢”。

  2022 年 1 月 28 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上线了理财产品中央数据交换平台,该平台有望成为理财子 公司与代销机构的数据对接平台。平台除了可以降低信息传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还可完整记载发行机 构与代销机构的数据传输过程,有利于明晰双方权责,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提供支 撑。在监管层放款理财子公司产品销售渠道、客户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以及银行发力财富管理提升中间业务 收入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各家银行与理财子公司代销合作的步伐提速。

  银行理财应把握银行业财富管理转型机遇,将自身发展融入母行财富管理战略之中,借助集团合力推进业 务高质量发展,并为母行财富管理转型提供有力支持。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 商业银行面临负债端资金成本上升和资产端不良率增长的双重压力,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必然 选择。理财子公司与同业资管机构相比,母行的客户和渠道资源是其最大优势;而相比于基金、信托、保险等 资管产品,银行理财具有产品覆盖面广、要素设置灵活的特点:故应将自身定位为母行财富管理的产品供应中 心,通过多层次、个性化、全资产的产品供给,为客户提供更适用的财富管理服务。

  整体上看,目前银行理财子产品条线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以固收类和现金管理类为主。理财子公司应该致 力于推出多元化产品体系以服务全风险偏好的客群,在产品设计上,充分发挥各自母行的优势,体现差异化的 战略布局。政策支持下,银行理财公司享有拓展投资范围、更广泛地参与市场等多重政策红利。从产品类型上 看,银行理财应加大“固收+”产品拓展力度,渐进式开展权益投资;同时,积极布局市场热点领域,抢占银行 理财新赛道,推动产品主题创新。

  近年来,绿色发展、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公益慈善等主题产品层出不群。2022 年上半年共落 地 62 只资金投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直融工具项目。截 至 2022 年 6 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 25 万亿元,多途径实现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 求对接;在绿色金融方面,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 134 只,存续余额 1049 亿元,同 比增长 1.44 倍。2021 年,养老理财试点、跨境理财通正式启动,更加丰富了产品类型。自 2021 年 10 月 19 日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以来,内地与港澳投资者积极参与,截至 2022 年 10 月 19 日,粤港澳大 湾区内地试点银行累计开立“跨境理财通”业务相关账户 50167 个,办理资金跨境汇划 15.61 亿元。

  随着国内资管业务蓬勃发展、理财净值化转型接近尾声,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理财子公司逐渐成为理 财市场的中坚力量。对部分中小银行而言,由资管转自营+代销成为未来理财业务整改的必经之路。理财机构积 极探索他行代销,打开多元渠道销售空间,跨行理财产品销售规模快速增长。部分机构初涉直销模式,并积极 寻求资管业务中外合作。

  作为银行理财的核心竞争力,理财产品满足客户对产品期限、流动性、风险偏好等的不同需求。总体来看, 固收类产品、净值型产品、开放式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占比不断提高,产品期限不断拉长。在大类资产配 置方面,预计未来理财机构将延续降风险、降非标的发展趋势: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并进一步收 紧信用下沉策,降低非标资产配置规模,但是会适当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在负债成本率方面,由于固 收类产品占比不断提高,全市场收益率呈明显走低态势;在经济增速放缓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理财发行 成本进一步下降。 从政策导向端看,银行理财监管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持续优化规则,使理财产品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建设领先的母行为下游理财子公司打开业务空间,理财公司与商业银行通过 理财产品实现共赢,延续资管财富双轮驱动效应。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Copyright © 2012-2024 乐鱼体育 版权所有
电 话:0898-25874125 手 机:13823654125 传 真:0898-25874125 邮箱:www.cswzmx@icloud.com
地 址:广东省清远市
湘ICP备19021131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免费咨询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