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体育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0898-25874125
联系人:张生
电话:0898-25874125
传真:0898-25874125
手机:13823654125
邮箱:www.cswzmx@icloud.com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BOB机械行业2023年度投资策略:制造强基通用设备迎来时代性机遇

发布时间:2022-12-02 07:55:55 丨 浏览次数:

  机械行业分为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两大方向,前者下游比较单一;后者下游比较多元化,可以应用在众多 制造业方向。

  1.2 专用设备 2023 年研判:新兴赛道边际略有弱化,传统赛道景气不一

  光伏晶硅路线 年光伏硅料行业扩产大超预期,产量亦有大幅提升。预计 2022 年年底,国 产硅料产量将上升至 78 万吨、进口产量约 10 万吨,产量合计 88 万吨左右,换算为 GW 单位约为 264GW 左右。 根据 CEA 的统计预测,2023 年光伏硅料产能将迅速攀升至 536GW(折合约 214 万吨),而当年的预期光伏新增 装机量约为 330~360GW,阶段性的供给冗余难以避免。随着供给端产能释放的加速,预计 2022 年全年坚挺的 硅料价格或将于 2023 年开始松动。从公开信息统计来看,2023 年拟扩产规模仍超过 100 万吨,实际落地率将 与行业盈利性具有较高关联性。

  光伏晶硅路线 年光伏硅片计划扩产规模超过 200GW,而 2021 年扩产 150GW,2021 年年 末产能达到 400GW 以上。影响硅片行业扩产景气度的因素主要包括:①上游多晶硅原材料价格;②硅片企业自 身盈利性;③新老玩家在行业大扩产背景下预期市占率的考量等。根据统计,2023 年待扩产硅片规模仍然近 200GW,考虑到 2023 年硅料价格松动预期,支撑行业进一步扩产的动力将更偏向于新老玩家在中长期维度自身 市占率的考量以及落后产能升级需求。从存量更新维度,我们认为年均 80~100GW 左右的设备更换需求是较为 合理的预测值,叠加新建产能需求,整体来看硅片环节的扩产仍将维持相对高位。

  光伏晶硅路线 年电池片仍保持大规模扩产,但增速或将下滑。从下游来看,当下 仍然面临大尺寸与高效电池片供应瓶颈,下游电池片厂商盈利水平较为乐观,判断电池厂商仍有动力进行资本 开支扩充产能;此外,目前正处于高效电池加速迭代的过程中,不同玩家出于自身一体化布局、规模化降低成 本、卡位布局新技术路线等考量有望持续扩产。分技术路线 年 TOPCon 扩产、降本增效超出市场预 期,行业吸引多方新老玩家入局,扩产规模或将达到 90GW,预计 2023 年仍将是最主流扩产路线,扩产规模有 望达到 150GW;HJT 持续推进各类降本增效方案,2022 年以华晟、金刚玻璃为代表的新玩家积极扩产,行业扩 产规模将达到 30GW,我们认为 HJT 在成本和 PERC 打平后有望吸引更多玩家入局,2023 年扩产规模有望翻倍 达到 60GW;xBC 电池方面,目前仍以龙头玩家扩产为主,2022 年扩产约 40GW,2023 年扩产规模尚存在一定 不确定性。总体而言,我们预计 2023 年电池片扩产总量将达到 270GW,相较于 2022 年的 230GW 增长 17%, 较 2022 年同比 134%的增速有所下滑,边际增速放缓,因而更应重点把握电池技术迭代中的结构性机遇。

  我们判断未来两年 TOPCon 仍为主流扩产技术路线。在晶硅电池技术路线选择之中,近两年 TOPCon 扩产 规模最大,众多新老玩家涌入行业积极扩产,进一步加速行业量产走向成熟。目前多家电池厂商反馈 TOPCon 电池效率已达到 25%以上,降本方面业内已有玩家导入 130 微米厚度硅片,同时银耗量也在快速下降,行业降 本增效超出预期。 PE-poly 路线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TOPCon 的核心镀膜环节存在 LPCVD、PECVD、PVD 等多种方案选择。 目前 LPCVD 方案最为成熟,镀膜均匀性好、致密度高,但是速率上没有优势,同时需要处理绕镀问题;PECVD 沉积速率快,掺杂效率高,原则上可实现无绕镀沉积,轻微绕镀也较易清洗,但其镀膜均匀性不如 LPCVD,容 易爆膜;PVD 路线主要优势体现在产能大,工艺集成度较高,不存在绕镀问题,但是靶材用量较大从而提高了 成本。从近期的扩产招标情况来看,PE-poly 路线 年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激光 SE 将快速导入 TOPCon 产线。激光 SE 工艺有望显著提升 TOPCon 电池 0.3%-0.5%的转换效率,成为 TOPCon 提效最为有效且最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工艺优化方案之一。目前行业内激光 SE 具有成熟方案,已有设备 厂商实现批量订单出货。我们预计 SE 工艺将随着 TOPCon 的扩产快速导入,有望成为 TOPCon 生产的标配工 艺,为相关设备厂商带来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我们关注到光伏激光赛道竞争程度正在加剧,设备单位价值 量或将低于预期,未来行业利润率存在下行风险。

  2022 年底 166 版型 HJT 组件有望和 PERC 打平,2023 年重点关注金属化降本进展。2022 年微晶化、薄片 化、银包铜等方案积极导入 HJT 量产线,一体化成本不断逼近 PERC,我们预计 2022 年年底组件端 166 版型 HJT 可以和 PERC 成本打平,2023Q1 210 版型 HJT 组件成本有望和 PERC 打平。展望 2023 年,我们认为降本 仍为当前 HJT 产业发展的核心,其中降低银耗尤为关键,预计 2022 年年底背面银包铜将导入量产线 年 重点关注电池正面导入银包铜后的量产表现,0BB、钢板印刷、电镀铜等新技术的量产化进度也值得跟踪;在 硅片端,NP 同价、薄片化、边皮料切割也将助力硅成本降低。此外,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说,传统龙头玩家在 HJT 方面的规模化扩产进度仍然值得重视。 xBC 贴合分布式场景,下游扩产选择仍待观察。BC 电池正面无栅线,具有更高短路电流密度;电池更美 观,在分布式场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前 BC 电池规模化扩产仍集中于头部玩家,整体产业化进度相对较 慢,仍需持续跟踪下业的扩产选择情况。

  光伏晶硅路线 年组件扩产规模小幅增长,产业链技术革新有望催生组件设备更换需求。 根据我们的测算,2022 年组件扩产规模约 200GW,较 2021 年的 150GW 同比增长 33%;展望 2023 年,在终端 装机提升以及设备持续更新迭代的基础上,我们预计组件扩产规模有望达到 220GW,同比增长 10%。从技术变 化角度来看,组件设备技术受到各环节技术路线变化影响:①硅片环节,大尺寸、薄片化趋势明确,组件设备 需调整兼容尺寸及对应更薄厚度的应力参数以进行匹配;②电池片环节,各类高效电池技术路线对于组件加工 均有不同要求,如 HJT 电池的低温工艺需进行设备定制化改造、xBC 的单面焊接带来全新设备需求等,此外 SMBB 技术带来的主栅数量增加也会带来以串焊机为主的组件设备更新、升级需求,无主栅技术对应的点胶焊接方案需使用全新适配的组件设备;组件环节,半片技术需新增激光划片机、叠瓦技术新工艺需替换全新叠瓦 设备等。

  2022 年海外直接客户订单上升趋势明显。过去光伏设备海外订单主要来自于国内企业出海,但 2022 年以 来,印度、欧洲等海外直接客户占比明显提升。其背后驱动因素包括:①美国、印度等国加强光伏制造本土化; ②地缘政治影响冲击欧洲能源结构,加强可再生能源布局摆脱传统能源进口依赖。全球对于可再生能源,尤其 是光伏应用前景愈发重视,对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内光伏设备供应商而言,未来“设备出海”逻辑将得到持 续强化。

  薄膜(叠层)路线:晶硅技术持续进步,距离量产线%的天花板越来越接近,薄膜(叠层)路线开始进入产业界的视野。薄膜路线包括钙钛矿、碲化镉、砷化镓等多种路线,我们最看好钙钛矿的应用场景, 其能量带隙范围比较宽,可以与晶硅或者不同带隙的钙钛矿做叠层,实现更高的转换效率。钙钛矿薄膜制备用 到的设备包括镀膜设备、激光设备、层压等组件自动化设备以及其他辅助设备,其中镀膜设备价值量占比最高, 镀膜路线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前者以 PVD、RPD 为主,后者包括狭缝涂布、丝网印刷等,目前各种镀膜技 术路线正在产业界验证改进中。

  1.2.1.2 半导体设备:美国进一步制裁中国芯片领域,成熟制程&先进封装或将迎来高速发展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美国加大对中国芯片产业链封锁,并将限制范围逐步从芯片制造转移至上游设备。 2018 年美国发起贸易战,并对国内以华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公司进行制裁,随后将制裁范围上移至芯片制造领 域,对中芯国际发起制裁,并开始对设备产业链开启部分制裁。2021 年 1 月,中微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后撤回);2022 年 2 月,上海微电子装备被列入 UVL 清单。均反映出美国制裁范围的扩大以及向上游延 伸。 14nm 以下同等芯片制程领域实施进一步封锁。2022 年 10 月 7 日,美国商务部计划本周发布对中国技术出 口的新限制,即美国供应商若向中国本土芯片制造商出售尖端生产设备,生产 18 纳米或以下的 DRAM 芯片、 128 层或以上的 NAND 闪存芯片、14 纳米或以下的逻辑芯片,必须申请许可证并将受到严格审查。

  半导体周期性判断:结合半导体行业具有的周期性,我们对全球/国内半导体行业趋势做出如下判断:1) 从全球来看,受终端应用需求疲软,晶圆厂或将下调资本开支,放缓扩产节奏(如台积电),全球范围内半导体 设备商订单或将略有下滑;2)从国内来看,逆全球周期属性尚存,成熟制程芯片(如汽车电机芯片)的需求仍 大于供给,行业景气度表现仍将显著优于海外。 国内半导体产线)受制于美国芯片法案,我国先进制程产线建设或有放缓,国内晶圆厂为了降 低先进产线带来的业绩影响,成熟制程产线)此外,国内晶圆厂可通过先进封装实现芯片性能 的优化迭代,先进封装产能有望迎来扩张;3)国内晶圆厂或将扩大核心设备供应链(例如 DUV 光刻机可购买 除 ASML 以外的设备商,如佳能、尼康),降低关键设备交付慢的影响,加快成熟制程扩张节奏;4)新增产线 国产化率提升将会进一步提速。

  1.2.1.3 锂电设备:下游资本开支或将放缓,关注细分环节技术变化带来的结构型增量

  2022-2025 年锂电设备新接订单增速判断: (1)国内预计 2022-2025 年电池新增落地产能分别为 544、833、1094、735GWh,同比分别增长 151%、 53%、31%、-33%。 (2)海外预计 2022-2025 年电池新增落地产能分别为 75、251、384、491GWh,同比分别增长 95%、234%、 53%、28%。 (3)全球预计 2022-2025 年电池新增落地产能分别为 619、1084、1478、1226GWh,同比分别增长 143%、 75%、36%、-17%。 锂电设备新签订单基本前置下游电池厂新增落地产能一年时间,从下游电池厂产能扩张节奏来看,锂电设 备行业 2022-2023 年新签订单将会继续较快增长,2024 年可能迎来负增长,其中海外电池产能扩张速度快于中 国市场。

  软包、长薄化方形、280Ah+储能大电芯均采用叠片,叠片机份额有望提升。1)长薄化电芯的使用有望增 加,将带动叠片设备需求。卷绕工艺基本无法适用于大尺寸电芯的生产,2020 年以来,多家动力电池头部公司 相继提出全新的电芯设计,比亚迪刀片电池、蜂巢 L6、中创新航 One Stop Battery 均为大尺寸、薄片化电芯设 计,并采用叠片工艺。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对高性能的追求,长薄化电芯的使用有望增加,叠片设备需求 量将随之增加。2)储能大电芯同样需采用叠片工艺。2022 年 10 月,亿纬锂能发布全新储能电池 LF560K,该 电芯具有 560Ah 超大容量,将采用叠片工艺进行生产。此外,多家储能电池企业生产的 280Ah 大电芯同样采用 叠片工艺。据 GGII 预测,我国叠片工艺路线%。

  复合铜/铝箔逐步替代传统铜/铝箔,创造增量设备需求。传统锂电池金属集流体存在重量重(占电池重量 18%,铜占 13%、铝占 5%) 、成本高(金属材料价格高,尤其是铜)、安全性(电池短路爆然)隐患高等痛点, 采用复合集流体材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复合铜/铝箔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并在研发和量产端不断推 进。复合集流体的应用推广将催生增量设备需求:1)复合铜/铝箔生产设备:目前主流的铜箔工艺路线为两步 法,即基膜先通过磁控溅射制备一定程度的厚度的薄膜形成金属种子层,再通过水电镀增厚涂层,使其满足主 要电池的使用要求。2)复合集流体滚焊:复合集流体中高分子材料会形成绝缘层,因此复合集流体极耳无法将 电芯中的电流输出,需要额外新增超声波高速滚焊设备,在复合集流体极耳上焊接纯金属箔材。

  国内统计:据北极星储能网不完全统计,2022 年 1-9 月,国内电化学储能项目招标量达 50.02GWh,项目 数量达 359 个;2022 年 10 月整体储能项目开标项目达 189 个,内容主要包括储能电站 EPC、储能系统、储能 电池等采购,总开标规模超 20.28GWh。总体来看近期储能项目招投标依旧火爆。 海外统计:由于美国大型储能项目进展不及预期,储能装机量预期或将下调。2022Q1-Q3,美国储能装机 量分别约 2.38、3.04、2.77GWh,其中 Q3 单季度环比、同比分别为-9%、-21%,Q3 装机量不及预期主要系部 分大型储能项目递延,此前预测美国 2022 年储能装机量有望达 13-15GWh,截至 2022Q3 美国装机量为 8.2GWh 左右。

  电芯大型化会驱动整套温控系统价值量提高,同时液冷的必要性加强。随着储能电芯大型化会带来电芯体积扩大,同时整体发热量提升,导致传统主机+单液冷板方式难以全方位温控,液冷温控将采用上下液冷板、主 机大型化等方式,同时整套温控系统价值量得到提升(并非完全等比例,但部分环节或实现价值量等比例增长, 例如液冷板用量与电芯容量增幅一致)

  液冷与风冷核心差别在于期初投资成本与运维成本/收益对比。风冷期初投资成本低,0.3-0.4 亿元/GWh, 更迎合国内现阶段储能期初投资较高现状;液冷期初投资成本高,0.6-0.7 亿元/GWh,但因温控更精准,后续运 维可带来延长电池寿命、减低电损耗等正收益,实质上平均运行成本低于风冷,BOB更适合海外储能项目本身收益 率可观项目。 结论:①部分集成、运维一体客户,其更重视长远利益(如国电体系)则对液冷接受度更高;②外部行业 标准趋严,内部电力市场化趋势下储能项目收益率提升,下游客户选择将逐步趋于理性,向液冷靠拢。

  伴随储能电站事故频发,消防配置重要性逐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11-2021 年全球共发生 50 起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电池管理系统缺陷、锂电池内部热失控等,因此消防系统作为储能柜刚 需起到预警和消灾的作用。储能消防系统主要由火灾探测器、火灾控制器、声光报警器、通讯控制器、声光报 警及手动开关和灭火装置等组成。系统在火灾隐患期和发生初期,能够及时探测到火灾险情并发出预警、报警 信号,达到预定火灾确定条件时,自动启动灭火装置,将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保护储能集装箱安全 的目的。 储能消防系统的价值量约为 0.4 亿元/GWh,成本占比约为 2%,成本占比呈上升趋势。消防产品所占储能 产品成本有望提升,主要原因为储能消防解决方案升级,探测维度精准化,比如加入气体探测,防爆分析,PACK、 模组级别的消防应用。

  1.2.2.1 船舶:正处新一轮上行周期起点,预计 2023 年油轮迎来大规模下单

  更新换代与环保政策是本轮周期根本驱动力,船舶进入 10 年大上行周期。一般情况下,船龄达 5 年进行坞检,达 10 年需中等修理,达 15 年或 20 年需大修才能通过检验。为减少昂贵的维护费用,大部分船东在 15 或 20 年转卖或拆船,有些保养较好的在 25 年船龄仍在运营,但在市场上揽货或出租处于劣势。此处假设船舶使 用周期为 20 年,预计 2022-2031 年,全球船舶置换量从 0.50 亿载重吨上升至 1.57 亿载重吨,年均复合增速约 14%,开启一轮老旧船舶更换大潮,此外,随着 2023 年 IMO 环保新规落地,置换速度有望加速。 新船价格最能反映行业景气度,总体维持增长,结构略有分化。由于本轮周期供给较为紧张,订单等量的 数据无法真实反映行业的景气度,价更能代表船厂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截至 2022 年 10 月,新船价格指数为 161.96, 同比增长 6.58%,BOB环比 9 月略有提升,相比 2020 年 11 月低点增长 29.50%,其中集装箱船、油轮依旧维持增长, 散货船环比下滑 1.6%,主要系:干散货行情低迷,以散货船为主力船型的中小船厂排产不饱满导致价格松动, 头部船厂接单仍以高附加值船型为主,无此担忧。

  全球新接订单结构变化大,相比 DWT、CGT 等口径,金额口径仅小幅下滑。受供给紧张导致排产较满、 2021 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全球新接订单量下滑幅度较大,但如果从金额口径来看,仅有小幅下滑,充 分反映接单的结构变化,高附加值船型占比高,2022 年 1-10 月全球新接订单 1007.8 亿美元,同比-4.1%,其中 集装箱船 307.3 亿美元,同比-24.7%,散货船 79.4 亿美元,同比-56.2%,油轮(大于 1 万 DWT)36.4 亿美元, 同比-66.8%,LNG 船 274.47 亿美元,同比+135.1%。 本轮周期为轮动行情,2023 年油轮有望迎来大规模下单。我们判断本轮周期为轮动行情,集装箱船在先, LNG 船紧跟,油轮、散货船蓄势待发,在置换周期初期,下游景气度将影响相关船的下单节奏,我们已经看到 下游油运的大幅回暖,但由于油运企业刚开始盈利修复、船厂排产饱满因此接单存在偏好等原因,仍未看到油 轮的大批量下单,从不同船型的在手订单/运力比重来看,集装箱船、LNG 船均处高位,也占据了大量的船位, 一定程度压制了油轮、散货船的订单,而油轮、散货船已触及历史低位,未来增长潜力大,预计 2023 年油轮有 望迎来大规模下单,继续将船厂在手订单推至高位。

  1.2.2.2 工程机械:海外市场加持下 2023 年有望实现小幅正增长,大弹性向上仍待国内市场周期反转

  2022 年下半年挖机销量同比如期转正,2023 年有望继续实现小幅正增长。2022 年 1-10 月,挖机行业销量 为 220797 台,同比下降 26%,其中 10 月销量 20501 台,同比增长 8.1%,出现较大幅度回升。分国内、海外市 场来看,国内市场持续边际改善,10 月降幅收窄至约 10%,主要系基数效应、国内基建项目拉动以及排放标准 国三切换国四的影响,预计 2023 年降幅进一步收窄。海外市场维持高速增长,国内龙头企业已有比肩国际巨头 的产品力,除了在东南亚等新兴国家市场获得超高份额,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份额也持续提升,2023 年有望持 续增长。

  2023 年行业挖机销量有望实现小幅正增长。假设 2022 年国内挖机销量 156000 台,出口挖机销量 108000 台,在此基础上对 2023 年行业挖机销量进行敏感性分析。我们预计国内市场持续边际改善,降幅有望收窄至 30%以内,海外市场自身景气略有下降,但国内头部企业有望凭借自身产品力和渠道拓展继续实现份额提升, 预计增速在 20-30%,则 2023 年行业挖机销量有望实现小幅正增长,头部企业表现更佳。 国内更新换代需求仍处下行周期,弹性较大回升仍待国内市场反转。因为国内没有一刀切的强制退出政策, 根据国内历史需求测算未来挖机更新换代数量,挖机使用寿命在 10 年左右,假设第 T 年挖机的更新换代需求为 T-9、T-10、T-11 三年的平均数,仅考虑机龄老化的情况下,目前国内更新换代需求仍处下行期,但考虑到环保 政策、电动化技术迭代、下游回暖驱动等因素影响,有望提前进入上行周期。

  1.3 通用设备 2023 年研判:基本面边际向上,受益产业升级周期与政策红利

  如果以 1992 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起点,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2-2011 年,我们称之为“制造大国”阶段,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制造物美价廉,BOB既满 足了改革开放后国内人民群众对生活生产物资的需求,又飘洋过海享誉全球,这个阶段我们制造业更多是“走 量”,在新技术上更多是模仿、跟随策略。 第二阶段,2012-2016 年,即“供给侧改革”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行业经历了或主动或被动的出清过程, 很多小企业退出市场,集中度提升,竞争格局优化。 第三阶段,2017 年起,我们称之为“产业升级”阶段,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决定了产业升级是必由 之路;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多变,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实体清单、针对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进一步制裁,还 有全球疫情、俄乌战争等等,都要求通过制造业产业升级实现核心产品、核心制备的自主可控,降低对海外供 应链的依赖,改变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

  从前瞻指标来看,原材料价格开始下行,金融机构给工业企业中长期信贷余额上行,预计后续会反映到制 造业企业盈利与投资上。从库存周期来讲,目前也是处于底部位置,在疫情得到更精准防控后,预计 2023 年会 迎来补库周期。

  通过对制造业各个方向的拆分来看。2023 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向上的弹性弱于上一轮,主要由于:半导体产 业链、锂电产业链、光伏产业链这些新兴赛道的投资增速会有所放缓,与此同时,还没有新的大赛道涌现。

  2023 年,专用板块景气度总体上会边际减弱,而通用板块向上动力充足,因此判断通用板块投资机会强于 专用板块。不过有别于以往,本轮通用板块行情,我们判断政策面驱动大于基本面驱动,基本面弹性弱于上一 轮;基于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核心装备进口替代预期,估值水平趋于上行。 围绕进口替代、自主可控,建议重点关注通用板块中的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整机,前者包括工控、精密减速 机、刀具、数控系统等,后者包括机床、机器人等。

  工业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自动测量、操纵 等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的统称。工业自动化行业由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以下简称工控产品)和机电类产 品构成,其中工控产品是核心零部件,产品主要分为信息类、控制类、驱动类、执行类与传感类五个层面,机 电类产品为集成部分或全部前述产品后形成的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如通用类的工业机器人、机床,非通用的 3C 设备、光伏设备、锂电池设备等。 驱控是工控产品的核心,是工业自动化设备核心中的核心。工控产品五个层面中,①信息层是在制造过程 中能进行智能活动,执行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功能的软件,如 MES、PLM 等;②控制层主要 用于控制生产制造过程的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等变量或物置、倾斜、旋转等参数,如 PLC、HMI 等; ③驱动类和④执行类产品则根据控制端发出的具体指令驱动终端设备执行相关动作,如伺服系统、变频器、异 步电机等;⑤传感类产品主要负责感应、测量、反馈内外部信息并传输相关信号,如视觉相机、传感器、编码 器等。其中,驱控层由于一般涉及核心工艺,在整个工业自动化体系中处于核心中的核心。

  工控市场总体处于持续上升态势,2022 年受制造业投资低迷影响增速有所下滑。根据 MIR 睿工业的研究, 伴随着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招工难、招工贵的情况持续,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的需求将继续增长,2016-2021 年,我国工控整体市场规模由 2055 亿元增长至 2923 亿元,整体处于上升通道。2022 年前三季度工控市场规模 为 2305.10 亿,同比增长 2.02%,分季度来看,2022Q3 单季度市场规模为 748.12 亿元,同比增长 2.44%。 工控下游可分为 OEM 型和项目型,其中 OEM 型市场是批量化供应,主要针对设备制造,在工控整体市场 规模中占比接近 40%,代表性下业包括机床、3C 电子、电梯、纺织等;项目型市场是指工程整体自动化系 统的设计和实施,在工控整体市场规模中占比接近 60%,代表性下业包括市政及公共设施、化工、电力、 石化。2022 年以来,不同类型的工控市场规模增速均呈下滑态势,具体来看,OEM 型和项目型工控市场规模 2022Q3 分别为 264.81、483.31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03%、+7.76%。

  工控产品中,PLC 国产化率最低,2022 年前三季度总体国产化率只有 8.55%,其中小型 PLC 16.83%,中大 功率 PLC 估计为 3%;其次是伺服系统,2022 年前三季度通用伺服内资份额 31%。随着在光伏、锂电行业的持 续突破,国产化进程加快,尤其是中大功率 PLC 以及高端伺服领域。

  2.2.1 机床整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工业母机”为现代工业基石

  机床产量累计同比下滑。2021 年,受益于国内制造业投资高景气,机床销售火爆。全年中国金属切削机床 累计产量为 60.2 万台,同比+29.10%;金属成形机床累计产量为 21.0 万台,同比+0.7%。2022 年前 10 个月金属 切削机床累计产量为 47.1 万台,同比-12.5%;金属成形机床累计产量为 15.4 万台,同比-15.8%。

  下游构成与需求驱动分析:以纽威数控下游构成为例,主要为通用设备、汽车、工程机械、模具、自动化 装备、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合计占其收入比例超过 85%。2022 年以来,以新能源汽车、风电等为代表的新 能源行业成为下游需求驱动的重要构成。另一方面,传统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需求有所下滑。

  全球刀具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中国近五年复合增速远高于全球。根据 QY Research 数据,2016 年全球切削 刀具市场规模达 331 亿美元,2021 年全球切削刀具市场规模达 380 亿美元,2016-2021 年 CAGR 为 2.82%,预 计 2022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90 亿美元。从中国市场表现来看,受国内投资增速放缓和需求结构调整影响, 2011-2016 年刀具市场规模有所下滑。随着“十三五”规划的落地,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制 造业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转型升级,推动了刀具消费市场恢复性增长,2016-2020 年刀具市场规模从 322 亿元提升至 421 亿元。2019 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汽车等下业下行的影响,市场规模有所下降。2021 年我国刀具市场延续疫情后的复苏态势,同比增长 13.3%至 477 亿元,近五年 CAGR 为 8.18%,远高于全球。

  进口受阻和自主可控要求为进口替代带来机遇。受贸易摩擦影响,国内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的制造企业 为确保供应链安全扩大对国产刀具的需求,为国内刀具公司高端项目开展提供契机。2020 年,海外刀具公司受 疫情影响停工停产,进口供应链受阻,尤其日韩企业下滑较多,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刀具公司订单额连续攀升。 2022 年上半年,海外厂商在上海港清关及进口受阻,再次为国产厂商进口替代提供了良好契机。

  国产刀具性价比优势逐渐显现,进口替代加速。从刀具材料性能的相关指标来看,以华锐精密、欧科亿为 代表的国内刀具企业的部分产品已接近日本同类产品水平。国产刀具的综合性能虽与欧美品牌还有一定差距, 但与日韩品牌的差距已不明显。从刀具的价格角度来看,根据产业链信息,国产刀片出厂价在 6-10 元/片,终端 售价在 10-18 元/片,而日韩刀片进口价在 16-20 元/片,终端售价在 18-22 元/片。国产刀片具有价格优势,且经 销商加价空间更大,更愿推广利润率高的国产品牌。从配套服务上来看,国产刀具的更新速度远高于日韩产品, 且能根据下游厂商的反馈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在配套服务方面更具优势。受国产刀具性价比提升叠加疫情等诸 多因素影响,进口刀具市场份额自 2015 年起持续下降,BOB2021 年已降至 28.93%。

  头部企业积极扩产,迈向中高端,均价将不断提升。头部企业扩产品类包含高端数控刀片、金属陶瓷刀片、 整体刀具等,从高端数控刀片来看,中钨高新扩产 1000 万片产能面向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加工领域,欧科亿、 华锐精密 IPO 募投项目中的高端数控刀片均价也高于其目前均价;另外,金属陶瓷刀片、整体刀具也是未来重 点发展方向,均价大幅高于数控刀片,随着产品结构不断高端化,头部企业均价未来也将不断提升。

  数控(NC)技术是一种借助数字字符或其他符号对某一工作过程(如加工、测量、装配等)进行可编程控 制的自动化方法。数控技术通过程序来实现设备运动过程和先后顺序的自动控制,位移和相对坐标的自动控制, 以及速度、转速和各种辅助功能的自动控制。计算机数控(CNC)是用计算机实现数控所需的所有运算、控制功 能和其他辅助功能的方法 数控系统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位置测量系统。控制系统是具有输入输出功能的专 用计算机系统,按加工工件程序进行插补运算,发出控制指令到伺服驱动系统;测量系统可以检测机械的直线 和回转运动位置、速度,并反馈到控制系统和伺服驱动系统,来修正控制指令;伺服驱动系统将来自控制系统 的控制指令和测量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行比较和控制调节,控制电流驱动伺服电机,由伺服电机驱动机械按要求 运动。这三部分有机结合,组成完整的闭环控制的数控系统。

  数控系统价值占比约 30%。数控系统的成本构成中,可进一步分拆为包括驱动装置与计算机控制(控制与 检测)两部分。根据测算,数控系统、驱动系统占整机成本分别约为 21%、11%。控制与检测系统包括 CNC 软 件、系统硬件(PLC 等)与检测模块,用于给驱动系统发布指令、检测机床部件的运动位置和速度等,高端数 控机床可通过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来修正指令。驱动系统主要是由电机、主轴等构成,根据控制系统和检测系 统的信息来执行和修正调节,驱动机床部件按照需要运动。

  国内数控系统处于快速成长通道,但高端领域国外品牌仍占据优势。以日本发那科、德国西门子等为代表 的国外企业,在数控系统领域积累了 60 余年先进技术,全球范围内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这些国外企业在国内凭 借产品在技术、性能上的优势,拥有很好的市场品牌与客户美誉度,形成“市场生态圈”。另一方面,国内以华 中数控、广州数控、大连光洋为代表的数控系统供应商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快的进步。BOB2000 年以来,国产经济型 数控系统的可靠性明显提高,功能实用且具有性价比优势,经济型数控系统市场基本上被国产数控系统所占领。

  影响一:供应链成本大幅下降。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预计在 2025-2027 年左右面向消费者进行交付,该人 形机器人具备 40 个执行器,量产后价格将低至 2 万美元(14.3 万元人民币),售价/关节数量仅为 0.36 万元/个。 目前,六轴工业机器人在仅拥有 6 个关节的情况下,均价超过 10 万元人民币,,售价/关节数量超过 1.67 万元/ 个。自从 1959 年,世界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以来,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大 大限制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拓展,根据 IFR2021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仅 51.7 万台。预计特斯拉机器人 量产后,机器人零部件成本将大幅降低,工业机器人也将持续受益。

  影响二: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搭载了 DOJO 超级计算机平台的芯片,并配合自动驾驶 技术以及提供算力的 FSD 硬件。其中,DOJO 是特斯拉自研的超级计算机平台,可利用特斯拉车辆在道路行驶 中收集的海量视频数据,完成无人监督的数据标注和训练。DOJO ExaPOD 集成了 1120 个训练模块,内置 3000 个 D1 芯片,拥有 100 万个训练节点。FSD(full self drive)是原本特斯拉电动车的辅助驾驶技术,可以帮助人 形机器人实现更好的路径规划。结论:特斯拉进军机器人,将会使得工业/服务机器人往更便宜、更好用方向发 展,可能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快速增长。根据 MIR 睿工业公布的数据,2021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 25.63 万台,同比增长 49.48%,整体增速较快主要由于 2020 下半年市场景气度持续至 2021 上半年,市场需求 同期较为旺盛。 受益新能源、锂电池、光伏等新兴行业下游需求旺盛,2022Q3 工业机器人销量边际改善明显。2022 年前 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 20.42 万台,同比增长 7.47%,其中 2022Q3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 7.3 万台,同 比增长 19.3%,环比增长 12.7%,边际改善迹象明显,主要受益于:①三季度交付了二季度因为疫情没有及时交 付的订单;②新型行业,主要是新能源车、锂电池、光伏等行业需求旺盛,其中汽车零部件、锂电池、汽车整 车、光伏行业在 2022Q3 的增长中贡献量占比合计达到 91.3%。

  工业机器人本体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国内多关节机器人市场存在三类竞争者:第一类,“四大家族”,产品 技术、性能优势明显,市占率为 50%-60%,其产品多应用于汽车、3C 行业等高端应用领域。第二类,川崎、那 智不二越、电装等外资二线品牌,产品性能、价格介于四大家族和国产品牌之间,市占率约为 20%。第三类, 国产品牌,市占率普遍较小,但近年来明显提升。2022Q1-3,根据 MIR 睿工业披露的数据,内资工业机器人占 比达到 35.13%, 创历史新高,主要由于:①受海外疫情反复影响,外资工业机器人生产和零部件供应紧张;② 内资工业机器人价格策略更加灵活,较外资品牌导入门槛优势更加明显;③内资工业机器人在细分行业深耕并 取得成果,行业专机、应用工艺包等创新频出。

  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是工业机器人最核心的三个零部件,也是工业机器人生产的核心技术壁垒, 各自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本体的成本占比分别为 32%、22%和 12%左右,BOB合计占比超过 60%,其中精密减速器是目前技术壁垒最高、成本占比最大的关键零部件。国产本体的国产零部件供应占比正在持续提升,纯 进口零部件的占比逐年下降,核心零部件全部进口占比由 2015 年的 36%下降到 2021 年的 9%,核心零部件全部 国产占比从 2015 年的 5%上升至 2021 年的 53%,主要系自身降本压力、国产零部件性价比提升和当前外资货期 延长共同导致。

  精密减速器按结构不同可以分为五类:谐波齿轮减速器、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RV 减速器、精密行星减速 器和滤波齿轮减速器。在精度、扭矩、刚度、传送效率等衡量减速器的各个性能指标上,它们各有不同。其中, RV 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最主流的精密减速器,谐波传动减速器主要安装在小臂、腕部或手部等轻 负载位置,而 RV 减速器主要安装在机座、大臂、肩膀等重负载位置。

  得益于谐波减速器多项性能优势,其广泛应用于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数控机床、光伏设备、医疗 器械等多个行业和领域。谐波传动减速器具备传动速比大、承载能力强、传动精度高、传动效率高、运动平稳、 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主要用途为机械传动减速或变速,在航空、航天、能源、航海、造船、仿生机械、常 用军械、机床、仪表、电子设备、矿山冶金、交通运输、起重机械、石油化工机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以及 医疗器械等方面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预计 2030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需求量将达到 530 万台。结合前文对于国内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的 预测以及各品类机器人占比,我们继续假设:1)国内协作机器人销量继续保持高于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速,预计 2025 年占比达到 15%,并且在 2030 年占比达到 17.5%;2)假设单台多关节机器人(含大六轴、小六轴)、SCARA 机器人、DELTA 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分别需要 3.5、3、3、6 台(与绿的谐波招股书一致),到 2030 年结构不发 生明显变化;4)国内工业机器人增速高于全球,预计 2025 年占全球比重达到 55%,2030 年占比达到 60%;5) 全球工业机器人各品类占比与国内基本一致;6)谐波减速器均价保持每年 3%降幅。综合以上假设,我们测算 得 2030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对应的谐波减速器需求量将达到 530 万台,对应市场空间为 65.82 亿元。

  1)从谐波减速器目前主流下游应用工业机器人市场来看,一方面随着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提升以及成本 下降等因素,工业机器人销量有望进一步释放;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轻量化应用趋势之下谐波减速器应用占 比也将持续提升。 2)其他应用场景方面,除工业机器人领域外,谐波减速器还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BOB光伏设备、航空航天以 及医疗设备等诸多领域,随着相关行业市场的不断拓展,谐波减速器在这些下游领域的需求量也将随之提升。 2021 年,全球谐波减速器龙头哈默纳科下业中工业机器人占比均值为 51.7%,半导体制造、齿轮箱、机床、 平板显示设备和其他下业占分别为 15.0%、5.3%、3.9%、2.9%、21.3%;绿的谐波下游中,数控机床、医疗 器械行业为公司贡献收入 0.24、0.1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31.60%、237.34%。 综合来看,参考全球龙头哈默纳科下游占比,在不考虑谐波减速器行业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非工业机器人 领域使用的谐波减速器占比约 50%,预计 2030 年谐波减速器需求量将达到约 1030 万台。

  如果考虑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谐波减速器市场空间有望超过 500 亿元。根据目前特斯拉机器人公开的数据, 可以用到谐波减速机的关节多达 16 个,若特斯拉机器人 3 年后开始逐步向消费者交付且需求量在交付后三年内 达到百万台,同时大规模生产加速谐波减速器降价,预计 2030 年谐波减速器市场空间将达到 543.6 亿元。如果 考虑谐波减速机单价下降之后产生的需求外溢效应,即之前用不起谐波减速机、但是可以用谐波减速机提升精 度的场景,则谐波减速机的市场空间可能比我们的测算值更高。

  目前,BOB绿的谐波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聚焦于机床领域,通过数控机床谐波转台技术的突破实现新型产品的 研发与推广。因此,我们基于国内数控机床产量的测算对绿的谐波机电一体化业务的市场空间进行估计,提出 以下假设:1)2022-2025 年国内金属切削机床稳定在 60 万台年产量,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占总金属切削机床 产量的比值,即数控化率由 50%提升至 59%;2)机床的平均寿命为 10 年,预计 2025 年数控金属切削机床的保 有量为 259.07 万台;3)预计 2025 年谐波转台产品在当年新增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中,即前装市场的渗透率提升 至 10%;谐波转台产品在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后装市场(机床保有量减去当年新增机床产量)的渗透率提升至 6%; 4)假设谐波转台单价保持 6 万元不变。基于以上假设,预计 2025 年国内谐波转台类机电一体化产品市场规模达 到 101.76 亿元。

  目前,国际知名减速器厂商仍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高端减速器领域仍保持着绝对的垄断。国 内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攻关、生产工艺的改进,研发出的产品在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已能够达到国际水平,打破 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对国际品牌进口逐渐形成一定的替代。

  谐波减速器领域国产替代进程整体快于 RV 减速器。RV 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最主流的精密减速器。谐波传动减速器主要安装在小臂、腕部或手部等轻负载位置,而 RV 减速器主要安装在机座、大臂、肩 膀等重负载位置。RV 减速器国产化率相对较低,2021 年纳博特斯克市占率达到 51.77%,内资厂商中双环传动 市场份额排名第一,2021 年市场占有率为 15.08%。谐波减速器领域国产替代进程整体快于 RV 减速器。以绿的 谐波为例,结合全球及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谐波减速器使用量数据可以发现,绿的谐波 2021 年市占率已经达到 24.72%,未来随着产能扩张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减速机是工业动力传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部件之一,其下游分布广泛,行业与宏观经济增速、制造业 固定资产投资等关联度较高。 我国减速机产量虽存在一定波动性,但整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随着国民经济和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下游 减速机需求持续增长。21 世纪以来,我国减速机产量由 2000 年的 81.99 万台增长至 2021 年的 1202.75 万台,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3.64%,行业持续扩容。 减速机市场规模超千亿元。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减速机市场规模整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7 年我国减速机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元,达到 1074.23 亿元,2019 年我国减速机市场规模约为 1155 亿元,预计此后 保持平稳增速持续增长,2022 年行业规模有望达到 1321 亿元。

  国产减速机龙头企业产品性能持续提升,国产替代趋势明确。近年来国产减速机品牌技术研发实力增强, 产品性能快速提升,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逐步缩小。此外,国产减速机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及时的售后服 务等优势,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我们认为,在中高端减速机的百亿级市场中,国产领先减速机企业有望加速实现进口替代。 关注需求回暖后减速机行业竞争态势优化。2022 年以来,疫情带来短期扰动,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下滑, 下游减速机需求处于疲弱状态,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率承压;展望 2023 年,我们判断在制造业复苏的背景 下,减速机需求有望实现反弹,行业竞争格局逐步优化,相关企业的利润率有望得以修复,加速释放业绩弹性。

  阀门即通过改变其内部流通截面积实现控制管路内介质流动的管路附件。基于我国标准按照驱动方式、作 用与结构特点,通用阀门分为十一类。驱动阀主要包括截断阀类与调节阀类;自动阀主要包括止回阀类、安全阀类、分流阀类与调节阀类。 闸阀:在管道上主要作截断用,不适用于调节或节流。闸阀流体阻力小,体形简单铸造工艺性较好,但启 闭时间较长,高度较大,制造与维修较为困难,通常用于不需要经常启闭,保持闸板全开或全闭的工况。 截止阀:在管道上主要作截断用,开闭过程中密封面摩擦比闸阀小,开启高度较小,便于维修,但开闭力 矩较大,流体阻力损失较大。 球阀:球阀在管道上主要作截断、分配和改变介质流动方向用。球阀结构简单、体积小、开闭迅速、流体 阻力小、便于维修。但球阀座应用了橡胶材料,所以其使用温度收到了限制。球阀常用作一般目的的开/闭阀。 蝶阀:蝶阀结构简单、体积小、流体阻力较小、启闭迅速、调节性能较好。蝶阀密封面材料采用了橡胶、 塑料,对于低压密封性能较好。

  炼化一体化待建项目仍然丰富:炼化一体化指炼油与石脑油裂解生产化学品相结合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其 有助于进一步降本增效,是全球石油炼化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国内近年来积极整合低产能炼厂淘汰 落后产能,建设七大石化基地。预计 2023 年~2030 年国内将新增产能约 1.23 亿吨,其中淘汰落后产能约 6000 万吨,新增炼化一体化产能包括裕龙炼化项目、镇海炼化、华锦炼化等。 阀门设备占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比例约为 3~5%。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投资额巨大。以裕龙岛项目为例, 项目(一期)拟建设 2000 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与 2×150 万吨/年乙烯装置,建设总投资约 1274 亿元,建设周 期 24 个月。假设阀门需求占比 3%,则仅裕龙岛一期项目阀门需求量就达到约 40 亿元。

  2.5.1 产业链:仪器仪表产业上游主要为五金、传感器厂商,下游应用于工业、电子等各领域

  仪器仪表行业上游主要有五金厂商、传感器厂商、LED 厂商、电子元器件厂商、电子材料厂商等。行业中 游主要为科学仪器、医疗仪器、电测仪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服务商。行业下游主要包括建筑测绘、石油 化工、轨道交通、通信、环境监测、消费电子等不同领域的相关企业。

  2.5.2 整体空间:2021 年中国仪器仪表市场企业收入合计 9101 亿元,同比增长约 19%

  从收入端(市场规模)来看,2021 年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达 9101.40 亿元,同比增长 18.82%。从市场规 模来看,2012-2021 年,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由 6533.30 亿元提升至 9101.40 亿元,期间 CAGR 为 3.75%, 其中 2021 年同比增长 18.82%,增幅达近十年最高点。从利润端来看,2021 年主要企业利润达 957.03 亿元,同 比增长 16.75%。2012-2021 年,国内仪器仪表主要企业利润总额由 542.54 亿元提升至 957.03 亿元,期间 CAGR 达 6.51%,其中 2021 年同比增长 16.75%,增速达历史高位。

  2.5.3 仪器仪表—电测仪器市场空间:2021 年全球/中国电测仪器空间分别为 915/329 亿元

  全球市场:增速较为平稳,有望突破千亿市场。受益于全球经济的增长、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全球电子 测量仪器市场规模保持持续上升的增长势态。2017-2021 年全球电子测量仪器市场四年 CAGR 为 5.7%,并于 2021 年达到 915.2 亿元。预计 2022-2025 年四年 CAGR 为 5.3%,且其增长边际加速,并于 2025 年市场空间达到 1124.8 亿元。 中国市场:增速显著快于全球,全球占比提升。受益于中国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下游新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7-2021 年中国电子测量仪器市场四年 CAGR 为 12.3%,显著快于全球,并于 2021 年达到 328.8 亿元,约占 全球市场的比重约三分之一。预计 2022-2025 年四年 CAGR 为 6.5%,并于 2025 年市场空间达到 422.9 亿元。

  2021 年初至今,据我们产业链跟踪,光纤激光器价格持续下降,各功率段综合价格降幅达 50%。在追赶国 际龙头的过程中,国产激光器厂商经历了价格战的阵痛,光纤激光器的最新价格仅为 2018 年初的 5%,包括锐 科在内的国内激光器厂商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幅下滑。在 2020 年疫情后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价格战有所趋 缓,锐科毛利率在 2021Q1 一度大幅修复,但是,2021 年三季度以来,通用设备投资下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锐科毛利率再次走低,2022Q2 大幅下滑至 11.24%。我们认为,近几年光纤激光器技术迅速成熟,结构设计和 零部件采购趋同,中低功率激光器正逐渐演变为标品。未来,规模效应将成为主要护城河,成本低是核心竞争 力。

  国产化率方面,中低功率激光器国产替代已完成,6kW 以上领域国产替代持续推进,锂电领域激光器国产 化率较低。1)中低功率领域(6kW 以下):由于光纤激光器的性能及效率不断提高和国内厂商的不断发力,2017 年后,光纤激光器的功率有了飞速提升,2019 年千瓦级国产激光器销量实现了反超,目前中低功率的光纤激光 器已完全实现了国产化替代。2)高功率领域(6kW 以上):目前 6-10kW 产品段已成为国内各厂家角力的焦点, 光纤激光器国产替代的趋势也逐渐向万瓦延伸。 锂电制造领域普遍应用 1kW~6kW 连续光纤、100~500W MOPA 激光器,在这些领域国产激光器性能已逼 近进口产品;终端电池厂更看重激光设备的稳定性,且激光器成本占比较低,因此过去其采用国产激光器的意 愿不强。但在推进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之下,伴随着国产激光器性能与稳定性的进一步提升,锂电领域激光器的 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目前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已开始对锐科激光、杰普特等企业展开合作。

  2.6.2 激光控制系统:竞争格局好、盈利能力强,国内企业向中高端领域迈进

  激光加工控制系统主流技术路线可划分为激光振镜控制系统及伺服控制系统。1)伺服电机控制主要通过 激光头的运动来控制激光的作业输出。2)振镜控制主要通过振镜摆动来控制激光的出光路径及加工速度;伺服 电机控制系统适合大幅面匀速加工,振镜控制更加适合精密加工,二者各具优势、使用场景不同。 竞争格局上,两个细分市场格局均较好。1)伺服电机控制:柏楚电子为国内细分领域龙头,在中低功率 领域份额以达到 60%,并不断在高功率领域实现国产替代;2)振镜控制:金橙子为国内细分领域龙头,目前在 中低端领域份额领先,高端应用领域仍又海外公司所主导。 激光控制系统环节技术壁垒高、用户粘性强,柏楚电子、金橙子、维宏股份毛利率均维持 55%以上。该环 节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通用制造业、消费电子市场回暖。

  2.6.3 激光加工设备:消费电子领域占比较高,锂电、泛半导体领域快速增长

  激光设备在金属加工、消费电子、锂电、光伏等下游领域应用广泛。 1)消费电子:目前国内激光加工设备中超过 50%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包括工艺精密打孔、表面标刻、 精密切割、焊接等。短期内,消费电子领域资本开支放缓,2023 年期待 XR 设备放量,消费电子有望释放更多 激光加工需求。 2)锂电:激光加工技术应用于锂电池切割、焊接、清洗等工序中。 3)光伏:目前主要用于消融、切割、刻边、掺杂、打孔等工艺;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呈现稳定上升的发展态 势,且技术变化大,N 型电池将为激光加工带来更多加工需求及发展。 4)面板与半导体:该领域对激光加工技术要求较高,目前仍由海外企业主导,该领域未来持续发展与国产 替代空间巨大。

  检测服务行业发展趋势长期向好。检验检测贯穿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物流过程中,为现代分工经营 提供信任背书。随着企业产品升级、新产品、新行业的出现,检测服务的需求能够随着产业升级保持较高增速。 考虑中国目前正处于制造业升级阶段,且强制性检测领域不断放开的趋势明显,整个行业增速可期,为朝阳行 业。2021 年我国检测服务行业收入为 4090.22 亿元,同比增长 14.1%;检测机构数量为 51949 家,同比增长 6.2%。

  市场端,我国各类产品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检测需求增长与难度升级。随着人民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的 提升以及产业标准的升级,我国的产品标准体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快速发展。在广度上,项目不断丰富,2000-2009 年中国国家标准有 7794 类,2010-2019 年我国标准有 13023 类,数量上大幅提高。在深度上,各项检测标准不 断升级,对于检测指标要求更加严格。随着中国检测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标准将逐步提升,提高对检测技 术的要求。 政策端,我国检测服务市场不断开放,推动行业发展。在放管服的大背景下,2014 年国务院提出有序开放 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2017 年国务院首 次将检验检测服务业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行业。近年来,行业受到的重视与支持力度空前,我国第 三方民营检测服务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行业集约化趋势明显,头部企业强者恒强。大型检测公司在设备、人员、研发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方 面具有较强优势。首先,对于检测服务企业来说,实验室投入初期,资产投入、资质获取、人员培训需要刚性 投入,而此时业务量不足使得新建实验室往往会处于亏损状态。其次,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具有社会公信力, 其检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客户长期考虑因素,软硬件差距使得小型检测机构检测报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能 得到保证,同时小型检测机构不断出现的信用问题使得其竞争力逐渐下降。最后,检测指标的提升加大了检测难度,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增加,对检测机构的定制化能力要求提升。 从收入规模来看,头部企业成长速度更快。近年来,规模以上的检验检测机构逐年增加,2021 年全国规模 以上(年收入 1000 万元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 7021 家,营业收入达到 3228.30 亿元,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 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 13.5%,但营业收入占比达到 78.9%。相较 2013 年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全行业的 11.0%,营业收入占比 69.8%而言,集约化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我们认为检测公司营收增量与资本开支呈现强关联。检测类公司资本开支往往是建立在有效需求的基础上, 因而判断检测类公司内生收入增速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于跟踪每一年资本开支情况。以检测服务行业龙头为例, 营收增量和前一年或者当年的资本开支高度相关。华测检测、苏试试验、谱尼测试、广电计量 2021 年资本开支 /营收分别为 13%、25%、24%、20%,体现了各公司相对积极的扩张意愿,可以作为 2022 年各检测机构内生增 速的判断标准之一。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Copyright © 2012-2024 乐鱼体育 版权所有
电 话:0898-25874125 手 机:13823654125 传 真:0898-25874125 邮箱:www.cswzmx@icloud.com
地 址:广东省清远市
湘ICP备19021131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免费咨询 投诉建议